睡前聊一会儿,梦中有世界,听众朋友,你好。
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说过:去学校要好好学习。但你能想到吗,很多家长也要到学校学习了。前段时间,11个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(2021—2025年)》,明确要求推动中小学、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,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。江苏省教育厅近日也发布指导意见,要求2025年网上家长学校覆盖率达到100%。相关话题引发网友讨论。
常有人说,家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份不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虽然无需考证,但当好家长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为人父母所需要的知识也从来不会手到擒来。成长关乎身体健康、心智成熟、价值观形成等方方面面。父母应当掌握的不仅仅限于膳食搭配、指导课业之类的具体知识,也包含如何与孩子沟通、维护家庭关系乃至做好自我管理等复杂课题。拉直这些问号,需要长期实践,也需要在心理学、教育学等专业领域加强学习。正如人们所说,教育要靠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父母灵魂更加充盈,才能让孩子灵魂更好成长。
虽然大多数家长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,但现实中,有的家长觉得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,把孩子甩给学校就万事大吉;有的家长无视学校教学安排,按照自己的设想拼命“鸡娃”,却疏忽了审美、劳动等方面教育。欠缺教育、过度教育等现象,折射出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观念偏差。尤其要看到,教育是家庭、学校等各方的共同责任。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,往往也与家校关系处理不当、对家校共育缺乏重视有关,需要建立机制更好凝聚共识、合理分工。
符合教育规律,着眼现实需求,家长学校的产生可谓恰逢其时。事实上,无论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就监护人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做出规定,还是“家庭教育指导师”成为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,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。但家长学校的实践探索还有待加强。此前的家长会、公开日,可以视作家长学校的雏形,但多停留于事务沟通与互动体验,缺乏体系教学。近段时间,杭州上城推行“星级家长执照”,探索“父母持证上岗”;北京海淀成立区级家长学校,向家长提供网课资源;一些教培机构从培训孩子转行培训家长……相关实践效果不一,但恰恰映证了社会对于开办家长学校的迫切需求。
从供给侧看,家长学校要树立效果导向,在教学服务、课程资源上下功夫。时下,不少家长学校依托中小学与幼儿园开办,这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。不过,学校长于教育学生,在教育家长方面,存在师资、课程、管理等方面瓶颈,需要相关部门大力支持,加强人才培养,深化指导监督,让这枚种子真正生根发芽。同时,还应激发社区与机构的潜力,借助市场与公益的力量,发挥他教与互学的作用,让家长学校形式更丰富、场景更多样、资源更优质。
从需求侧看,有人认为家长学校来得正是时候,也有人认为此举将加重家长负担、担心课程会沦为走过场。多样声音折射现实焦虑,不同需求呼唤精细举措。作为一项长期事业,家长学校建设不能急于求成、搞一刀切,需要根据家长学生现实需求开展工作。比如,针对家长疑虑,有必要摆事实讲道理,让他们认识到:每个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家庭教育不容有失,家长需要通过加强学习来提升自我;针对家长工作忙,不妨在形式上大力探索,通过短视频、慕课等潜移默化影响观念;针对各不相同的学习需求,不妨在内容上加强建设,形成分层次、分梯度的课程体系,鼓励家长按需自愿参与。
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一周年来取得重要成效,不少地方做好了减负增效的“加减法”。进一步释放“双减”效能,需要多元共治、家校同行,夯实教育主体责任。下一步,如何办好家长学校,让家长增加的学习时间,转化为家校各司其职的省时省力、高效配合,将成为有关方面需要做好的另一个“加减法”。我们也期待:家长学校从概念化为现实,让教育观念的革新结出育人实践的硕果。
这正是:
父母重上学校,领悟育儿之道。
家校携手同心,成长环境更好。